夜间道路照明标准根据道路类型、功能及环境需求进行分级设置,主要包含以下要点:
### 一、道路分类与对应标准
**高速公路**
- 照度标准:20-30 lux
- 设计原则:因车速快、反光时间短,需避免眩光和视觉疲劳。
**主干道**
- 照度标准:20-50 lux
- 设计原则:车流量大、车速适中,需兼顾行车安全和节能。
**次干道**
- 照度标准:10-30 lux
- 设计原则:连接主干道与居民区,兼顾交通集散与居民生活需求。
**支路/居住区道路**
- 照度标准:5-20 lux
- 设计原则:车流量小、速度低,重点保障安全。
**人行道与广场**
- 照度标准:10-30 lux(次干道)或30-50 lux(人流密集区)
- 设计原则:需看清路面与周围环境,保障行人安全。
### 二、关键设计要求
**环境比(SR)**
- 车行道外5m宽区域的照度与相邻车行道平均照度之比,需控制在1.5-3之间,避免眩光。
**灯具参数**
- **类型** :优先选用高效节能荧光灯或LED灯,确保均匀发光和色彩还原。
- **高度** :主干道8-12米,次干道5-8米,居民区5-10米。
- **间距** :一般20-30米,特殊路段(如曲线、急转弯)需增加灯具密度。
**亮度均匀性**
- 通过调整灯杆倾斜角度和灯具布局,确保道路全程亮度均匀,避免明暗差异。
**功率密度优化**
- 在满足亮度要求的前提下,降低单位面积功率,减少能源消耗。
### 三、特殊场景补充
- **曲线路段** :半径≥1000m按直线段设计,半径<1000m需沿曲线外侧布置灯具。
- **急转弯处** :需额外安装灯具确保驾驶员看清缘石、护栏等。
- **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** :平均照度不低于1 lux(夜间)。
### 四、其他注意事项
- **维护系数** :新安装道路需提高初始亮度30%-50%,考虑灯具寿命和维护需求。
- **动态调整** :可根据交通流量实时监测调整照明强度,实现智能控制。
以上标准综合了交通安全、节能及城市景观需求,实际设计需结合当地气候、地形等具体条件调整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内容,图片,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,不代表本站观点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在线联系站长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